高龄男性生育问题
无论从生理还是社会伦理角度,高龄对男性的生育影啊都此文性小很多,但局酸生有父亲对子代健康的研究较少。以往的观点认为,男性年龄对精子和子代健康的影响不大。近年的研究认为,男性年龄超过40岁也是生育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并随着年龄增长,子代健康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较多的研究显示高龄男性精子密度、活动力、正常形态率呈下降趋势,DNA 碎片率增高,第五天囊胚形成率及可冷冻胚胎数均显著下降,可导致高龄夫妇的低妊娠率和高流产率。另外的研究发现高龄父亲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Apgar评分降低、21-三体综合征、孕母高血压、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早产等有关。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高龄父亲生育子代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显著增加,如FGFR3基因突变,导致子代发生软骨发育不良。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父亲高龄与子代认知功能的关系:父亲>50岁的后代患自闭症的概率增加2.7倍,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父亲年龄>55岁时,后代发生双相障碍的风险增加1.37倍。此外,高龄父亲子代发生肿瘤如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风险也显著增高。最近国内的研究则发现,父亲生育年龄超过35岁,子代发生高度近视的概率明显增加。
男性高龄对子代健康的影响可能与精子发生有关。随年龄增加,精子有丝分裂产生基因突变的概率随之增高,且DNA甲基化、印记基因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的概率显著上升,导致后代的健康风险。因此,应在孕前告知不孕夫妇相关风险的存在,对于有一次或以上不良孕产史的夫妇,可建议行PGS助孕。
实验室辅助或拯救处理
1. 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
对于卵巢低反应者,取卵时同时取未成熟卵,IVM后行辅助生殖。目前已有少量报道,利用从卵巢低反应者取出的未成熟卵母细胞用IVM后获得妊娠。但卵子成熟率低,妊娠结局并不理想,只能作为对未成熟卵的拯救性处理。
2. 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
与普通 IVF 相比,ICSI 技术有较稳定的高受精率,可能提高卵子利用率。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受精率提高不能改善高龄女性低下的妊娠率,单纯因高龄选择ICSI不能带来收益。
3. 胞质/核置换
利用年轻女性的供卵胞质代替高龄女性的卵胞质,包括胞质置换和核移植(cytoplasm and nuclear transfer)两种方法,以提高卵子质量,但其安全性尚有争议:且由于伦理问题,目前此类技术尚不允许在我国开展。
4. 辅助透明带孵出
高龄妇女卵子透明带可能变硬变厚,弹性降低,影响正常受精及胚胎孵出。因此,对37岁以上或反复移植失败的女性,建议行胚胎辅助孵化(asisted z00ahatching),以提高胚胎种植率。虽然有多项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但也有研究表明其对提升高龄妇女胚胎的种植率没有作用。此外还可采用囊胚移植(blastocyst transfer)、共培养技术(coculturetechniques)等。
5.供卵
供卵周期妊娠率主要受供卵者年龄影响,可显著提升高龄妇女的妊娠率,使高龄女性有机会妊娠。对于已绝经或多次卵巢刺激仍反应不良的患者,可考虑供卵。但对于高龄,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是否适用捐卵仍存在争议。不仅仅是由于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升高,且存在不少社会和伦理问题。比如,高龄夫妇对子女的抚养能力存在较大的变数,此类孩子尚未成年而父母已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去世的报道屡见不鲜。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规定,供卵者仅限于接受人类辅助生殖治疗周期中取卵的妇女,为保障其利益,应当在其每周期取成熟卵子20个以上,并保留足够自身需求的15个以上的卵子基础上进行赠卵等,这使得供卵的来源极为匮乏。
高龄不孕夫妇助孕治疗的心理干预
高龄夫妇进行辅助生育治疗面临着比普通不孕夫妇更大的心理压力。她们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经济成本,且其成功率不到年轻妇女的一半。不少高龄夫妇都经历过多次流产、周期取消、反复种植失败等打击。有些夫妇由于中年丧子等特殊原因而选择辅助生育技术,或因多年不育而家庭不和,使得她们在治疗过程中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而这对成功的妊娠是极为不利的。对高龄不孕夫妇应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辅助生育技术之前,合理评估其妊娠概率,降低其生育预期。此外,肥胖、吸烟等生活方式问题对生育力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不孕夫妇应开展健康宣教,告知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的体育锻炼、辅酶Q10等营养补充、雄激素补充均能为提升配子的质量和发育潜能带来益处。
综上,30岁以后,生育能力降低是不孕的常见原因。对高龄夫妇实施辅助生育技术,需要对双方尤其是女性身体健康状况和卵巢储备功能等做出综合评估,为其选择合适的助孕方法。医生应当告知女性其生育生物钟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其明白选择高龄生育后应当降低妊娠率的预期,并明确高龄生育对其自身和子代的健康风险。或者,在综合考虑其经济、家庭、健康等各方面因素后,劝说其放弃助孕。